铁人育人
 本站首页 | 安排部署 | 组织机构 | 规章制度 | 特色活动 | 理论探索 | 经验交流 | 成果集萃 | 学校主页 | 关爱中成长 
现在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安排部署>>正文
 
中共大庆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指导意见
2014-10-23 15:12  

为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践行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发挥资源优势,凝练育人特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重大意义

1.铁人精神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宝贵教材。铁人王进喜同志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浓缩,是中国工人阶级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凝炼,是当代中华杰出儿女的人格写照,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体现。铁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典范例,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意义,她陶冶情操、砥砺意志、滋养心灵,对于处在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无疑是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2.铁人精神育人是我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我们大庆师范学院是伴随着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创立发展起来的。建校近5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大庆精神办学,铁人精神育人”特色办学之路,积极探索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新途径、新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具有高尚职业品质、扎实基础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优秀毕业生。

3.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是我校新时期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内在要求。新的历史时期,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环境深刻变化、学生价值追求多元演变、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铁人精神育人是我校人才培养的既有优势,也是我们日益凝练的育人特色,在推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铁人精神育人工作,继往开来,肩负责任使命,求真务实,彰显办学优势,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增强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总体思路

4.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忠诚践行立德树人神圣使命。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思想品质和实践能力建设为重点,将铁人精神育人融入学校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发挥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整体效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长效育人机制。

5.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素质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成为铁人精神的实践者,以铁人精神传播弘扬铁人精神,用铁人精神育人,育有铁人精神的人;坚持协同育人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人人育人的教育合力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课堂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把教育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堂课,又注重引导激励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握规律,突出特色,在继承党的宣传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新形势下铁人精神育人新模式。

6.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工作目标。围绕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战略任务,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实际,建立健全以思想观念、工作标准、措施方法、组织管理、制度机制、经验成果等为基本内容的铁人精神育人体系。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应用技术人才职业品质要求,丰富深化教育内容,改进创新教育方式,将铁人精神内化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实现铁人精神育人要素时代化、育人标准具体化,持续完善具有大庆师范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刻生动的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像铁人那样学习工作、像铁人那样处事做人,塑造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宽广深厚的家国情怀、忠诚强烈的责任担当、纯洁高尚的道德修养、充分扎实的文化知识、纯熟干练的职业技能、积极探索的创新思维、执著坚韧的意志品质、严细认真的办事态度、乐观坦荡的为人品格,努力培养铁人式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主要任务

7.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改善学分结构,优化考评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探索铁人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梳理构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经济元素、政治元素、文化元素、社会历史元素以及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哲学思想、人文品质,形成解析理论的系列素材和经典案例,通过嵌入生动鲜活的典型事例,丰富、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力加强铁人精神育人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努力把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庆师学子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

8.拓展铁人精神育人新途径。强化施教主体,进一步提高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水平,同时坚持开门办学育人,兼顾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更加注重专家学者、老会战、油田及社会英模人物的作用。拓展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新成果,利用著作、展馆、文物、历史遗迹、艺术作品等,不断增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创新方式方法,进一步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强校园网站、电子期刊、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建设,采取图文阅览、影视赏析、场馆参观、艺术创作、座谈交流、研讨辩论等多种教育形式,特别鼓励大学生走进机关、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军营,开展铁人精神宣讲报告、实践体验,激发教育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综合育人效应。

9.铁人精神育人融入课堂教学。深入实践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的理念,将铁人精神育人贯穿于课程设置、渗透到每一节课。遵循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原则,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铁人精神教育特色课程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人文、体育等通识课程建设,优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全体教师要以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探究运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及精神文化教育资源,生动诠释科学知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将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统一于课堂教学,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启迪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完善学习品质,为实现人生美好梦想而学习。

10.铁人精神育人融入实践教育。着眼提高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品格修养能力,分专业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比重,增强实践效果。改进形势与政策、军训、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非专业教育,规范素质拓展教育。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教育与知识、技术、能力及职业品质相成互动的新模式,区别考证科学知识的观察实践、锻炼专业技能的操作实践、修养道德情操的体验实践,组织不同形式的主题实践、专题实践和不同内容的科学实践、技术实践、思想实践,促进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实践中高扬铁人旗帜,感悟铁人精神,追寻崇高目标,提升人生境界。

11.铁人精神育人融入科学研究。立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正确处理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科研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强化应用技术和应用理论研究。增强科研育人意识,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健全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管理机制。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与或承担校内外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求实品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学生热爱知识、创造生活、奉献社会。

12.铁人精神育人融入文化建设。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要求,坚持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重,在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中持续凝炼校园理念文化、视觉文化和行为文化,培育融合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先进文化的具有鲜明庆师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弘扬铁人精神,以办学宗旨、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育人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实践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为重点,完善和落实系列文化理念;以园林场地、道路楼宇、厅室栏廊、雕塑景观、网站报刊及礼仪用品、办公用品、学习用品、团队服饰、奖品纪念品等为载体,健全和优化系统文化形象;以倡导学生、教师、员工文明课堂言行、校园言行、社会言行并抵制各类不文明言行为手段,规范和提升整体文化行为。发挥学生社团和艺术类专业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打造知名团队、品牌活动、经典成果,增强文化对大学生的熏染、浸润、陶冶作用。

13.铁人精神育人融入学校管理。以大庆精神办学思想指导学校管理,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三基工作”等大庆优良传统体现在现代大学制度之中。明确管理机关和管理工作者的育人职责,把科学严谨、系统规范的管理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等先进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努力提高管理育人水平。不断拓展大学生管理自身学习、生活事务范围,探索支持学生自我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等学校事务管理,帮助学生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的转换中建立角色体认,使之深刻领会民主与科学、自由与秩序,生动感受权力、责任、义务与文明、公正、诚信等概念,在管理实践中理解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铁人精神育人融入学生服务。用铁人精神育人导向统领服务工作,坚持一切服从服务人才培养,构建从招生到就业、教学到后勤全程、全面的大服务格局。明确服务机构和服务工作者的育人责任,完善服务育人体系,教职员工要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在校园内形成处处是讲台、时时是上课、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教育的生动局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提高有形、直接服务质量,增强无形、间接服务效果。积极开创大学生自我服务、校园服务、社会服务逐层深化的服务实践新模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公益建设与自我需求、自身修养的关系,在人我之间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感悟服务本质,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矢志修身助人、成材立业、建功报国。

四、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的保障措施

15.完善育人标准体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要求,着眼大学生适应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围绕我校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和达到的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以具体的育人标准体现并检验铁人精神育人工作目标中的人才培养目标。铁人式大学生标准体系由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两部分构成,通用标准应体现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宽广深厚的家国情怀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等做出具体规定;专业标准应体现充分扎实的文化知识、纯熟干练的职业技能等要求,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做出具体规定。铁人式大学生标准体系将我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化,综合反映符合本科层次的文化程度、适应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安排的基本依据。

16.优化制度机制体系。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现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健全各系统、各层面、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工作程序。以直接指导调控铁人精神育人工作的制度办法为核心,梳理完善重大决策、专项工作和基础管理制度,制定配套办法、工作方案或实施细则,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工作内容、任务目标和责任边际更加清晰。以科学简明实用有效为原则,坚持双向并重,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增加铁人精神育人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权重,优化内外部协同育人机制、各系统联动育人机制及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机制、督查反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支持保障机制、约束激励机制,持续增强实际育人效果。

17.强化工作组织体系。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的校院两级领导机构和由主管领导负专责的具体工作组织,始终把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实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力量。健全以全体教师为基础,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为中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以团干部和党政干部为支撑,以专家学者、职业名师、校外辅导员为补充,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校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完善既分工明确又衔接有序的组织体系,形成相融互动的育人合力。落实岗位管理政策,持续开展教育培训,建设品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不断强化铁人精神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18.促进理论研究。围绕铁人精神育人,从铁人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焦裕禄雷锋张丽莉等英模精神、大学使命与大学精神、中国人中国梦等角度,开展铁人精神理论研究;从铁人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当代大学生职业品质建设及铁人精神育人模式途径载体方式等角度,开展铁人精神育人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大庆精神研究基地作用,建立起各系统、各部门及校际实践基地、研究机构间协同创新机制。把铁人精神和铁人精神育人纳入校本研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为深化创新铁人精神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指南、决策依据和实践动力。

19.做好总结宣传。系统总结我校多年来坚持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办学育人的丰富实践,形成铁人精神育人的理论体系、经验体系、成果体系,其中铁人精神育人成果体系应当包括教育教学成果、科学研究成果、文化建设成果、管理服务成果、队伍建设成果及人才培养成果等等。广泛宣传学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过程中取得的理论认识、实践经验和工作成果,运用具体数据、生动事迹、典型案例,对内凝聚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对外树立务实创新的意志和形象,为服务和推进油田及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